新京报讯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蔡晨阳等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中生代第二例萤科化石。这对探讨萤科的生物发光、重要性状的起源和演化具有积极意义。9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生代第二例萤火虫——何海坤弗拉马里翁熠萤。图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中生代萤科化石较为罕见,目前报道一例。2021年,蔡晨阳团队在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叩甲总科的一新科即白垩光萤科,代表了萤类早期演化的一个过渡环节。
这枚在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萤火虫雌性个体,代表了一新属种(Flammarionellahehaikuni Cai, Ballantyne &Kundrata, 2024),并被命名为何海坤弗拉马里翁熠萤。基于现有的鉴定特征以及与现生物种的比较形态学研究,科研人员将该化石归入现生萤科熠萤亚科的基干类群。
该物种的触角第3至第11小节末端有明显的椭圆形感受器,可能是特化的嗅觉感官。该化石萤火虫腹部末端附近的发光器与现生熠萤亚科萤火虫相似,证明了其特征演化的稳定性。
结合此前在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的萤火虫和白垩光萤等发光甲虫,该研究发现了中生代发光器官的形态多样性,丰富了科学家对叩甲总科生物发光演化历史的认知。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石被发现,有望揭示发光昆虫在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形成机制。
编辑 张牵
来源:【新京报】
四川中天伟能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2022015036号